2013年9月8日星期日

一屋在手前程搞掂


在任何社會房地產創造財富需要相同的條件,城市化和工業化是其犖犖大者。前者令房屋供應不足的城市住房需求大增,後者創造財富令潛在需求變成有效需求。這規律在兩岸三地的中國人社會都獲得證驗,因三地都先後經歷了城市化與工業化的洗禮。在香港,剛過去的半世紀樓價由不足一百港元方呎暴升至一萬港元方呎,論動力分三波前進:第一波(一九六七年至一九八一年)由租金驅動,得大量非法移民湧港之助;第二波(一九八四年至一九九七年)由於供應嚴重不足(《中英聯合聲明》限制每年賣地五十公頃);第三波(二○○三年至今)由超低利率令買樓大軍急增。在此資產漲價百倍的大潮中,凡有一樓在手者均成富人。

道理淺顯但實行困難,因五十多年坦途暗地裏藏有不少陷阱。小的調整(數年一次)不去說它,單說兩次大跌市:前途危機三年(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三年)平均樓價跌五成;回歸後七年衰退(一九九七年至二○○三年)樓價跌七成,產生十萬負資產。這就形成了港人的買樓心理:跌市不買;愈升愈搶。而這就是香港中低收入階層置不到業的原因。對於這些市民,港府的資助置業計畫是天大福音:一旦符合資格購入房產,永無變負資產之虞(供得起),又獲資產升值之利(一間居屋可賣到幾百萬元,超過許多退休金)。

香港二百三十萬戶家庭中,私宅業主一百二十萬,居屋等資助房產業主約四十三萬,即七成人屬於有樓在手階級。香港百物騰貴確實不易居,但有樓就易居,無樓才不易居。經濟學家從社會整體着眼認為房地產「塘水滾塘魚」不能創富,但從家庭經濟而言有樓階級享盡方便,許多中小企是用按揭樓房的途徑取得資金而創業致富的。




劉創楚 乘風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