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4日星期二

好東西不可以常吃

康子 靈氣逼人


再上天香樓,從筲箕灣的報館,往尖沙嘴柯士甸路,傍晚六時出發,足足花了一小時車程。以前在九龍灣上班,反而經常去,近年公司搬往港島東,山長水遠,逐漸就生疏了。今次專程帶兩位同事,俱是八、九十後的年輕人去見識。對於天香樓,他們是久仰大名,但是在網上的討論區,又看到大量劣評,出於好奇,而且不必出錢的情況下,於是約成這頓晚飯。

許久沒去了,最懷念的竟是那些老夥計。新人來,舊人去,慶幸小寧波仍健在,當年是他教筆者拆蟹粉,所以每當說起吃大閘蟹,總是很榮幸地自稱「天香派」,是天香樓的嫡系傳人。

第一次來天香樓,原是蔡瀾請,那是香港最繁華昌盛的年代。在一個炎夏的中午,日本「國民美少女」後藤久美子來香港,蔡生最喜歡在天香樓,擺下超豪宴唬日本人,那頓飯吃得久美子等全員傾倒,亦引領筆者從此進入飲食的嶄新境界。

當年蔡瀾請筆者,現在筆者請年輕人,似乎每一代的名人,都樂於到天香樓接受洗禮。像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金庸,七十年代的《東方日報》,九十年代的黎智英,即使是當晚隨意到訪,竟也遇上陳振聰與一家大小。

當然還有永遠支持的上海幫與日本幫,春夏秋冬,每晚起碼佔兩桌。

這裏的名菜許多人寫過了,不贅。值得一記是其文化氣息,老牌匾年深日遠,有種歲月薰染的玄檀色,「天香樓」三字出自「蜀居大千」手筆,即是民國時期大畫家張大千。

還有前輩命理學家董慕節的字,好像還有一幅吳昌碩的水仙,不及細看,與現在當家的韓小姐及老夥計說近況,提及去年十一月中逝世的韓老闆,不禁傷感。

韓桐椿老先生是斯文人,雖然是開菜館,一家人卻瘦瘦削削,言行溫厚。筆者年輕時,曾經飲食肆意放縱,經常上天香樓,很記得韓老闆勸說:「好東西不可以常吃,一個月來一趟差不多了。」

飲食原是一種修養,現在才逐漸明白。而天香樓的精髓,在於火候,至於年輕同事的食後感,竟是一致超讚,他們從此不再相信網上食評了。

www.winghongdon.com 康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