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5日星期五

學《心經》破煩惱




人生道路上的困難依解決的性質可分問題與煩惱兩類。問題可用知識解決,煩惱則生於心理障礙,有賴修煉智慧始能破除。《心經》的智慧,依羅時憲教授的解讀,是要修煉者明白所謂結果,達到「心無罣礙」、「無有恐怖」的境界。人能臻此境界,便可「遠離顛倒夢想」,得到解脫。有罣礙,便是有煩惱。星雲大師解經,就說:「人在世間上,最難做到的就是放得下。自己喜愛的固然放不下,自己不喜愛的也放不下。因此愛憎之念,盤住我們的心房,哪能快樂自主?如果對愛的東西能夠割捨,對違逆能夠接受,進而做到無愛無憎,就是做到《心經》的境界了。」

放下、自在、無所得、無罣礙。四大關口修煉下去,就是「無有恐怖」的境界。人的恐怖有五種:一曰不活畏,二曰惡名畏,三曰死畏,四曰惡道畏,五曰怯眾畏。怕自身,怕群眾;怕生死,怕閒言。人是自己的敵人,每每挖空心思嚇自己。許多時在擔驚受怕過後,回過頭來檢視,大多是杞憂,全無必要。所以學習遠離害怕,無有恐怖,本身已屬回報。

問題有真成因,往往是錯誤決策的後遺症,而且常是連串壞決定始令問題變得棘手。煩惱則是來自觀點,源頭是夢想。夢想即是妄想,要解開必須進行連串的思想革命,包括視現實世界之變幻無常為正常,以及把苦事轉變為樂趣。也包括放棄固執迷夢,抗拒種種恐怖的纏迷。修煉者的目標是達到真如境界,做到無愛無憎。這不是易達境界,但放下多少是多少,因每放下一煩惱,人便多一分喜樂。



劉創楚 乘風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