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9日星期一

生產力革命


提升效率是用多快好省的方法增加打工仔的生產力,即是增加他們每單位投入的產出。西方過去兩個多世紀的經驗,可以總結為三大進路︰一是分工,二是機械化,三是科學管理。一八八一年工程師泰勒(Frederick W. Taylor)開始於美國鋼鐵廠實驗他的信念:人們的製造生產和搬運工作存有大量的提升效率空間,主要的障礙來自習慣和知識。克服障礙的方法是剝奪工人設計工作流程的權力。他設計全新的崗位制,創造管理人的角色來負責找出所有流程知識,並訓練工人執行任務。這種把科學帶進工作的嘗試產生了西方的生產力革命:由泰勒開始實驗至二十世紀結束這一百二十年間,西方工業國的年均生產力增加三、四個巴仙,令全期生產力增加了四十四倍。

西方的生產力革命帶來意想不到的社會後果︰階級戰爭消失於無形了。此前,西方知識界的共識是無產者和資本家之戰無可避免。馬克思判定打工仔之「悲慘化」受制於老闆之剝削不能手軟而愈來愈慘,而老闆殘酷剝削不因心腸壞而因剝削率直接和利潤率掛钩所致。換言之從有善心老闆也因利潤減少致資本消失,最終取消資本家資格。馬克思預言,無產階級革命最遲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便會爆發。

但未到一九三○年西方工業國的打工仔已經資產階級化,生產力持續大幅提升令人工急升之餘,企業的利潤並無減少。階級戰爭打不成了,因戰爭的根源收入不平等消失了,這經驗對中國有重要啟示:不平等此最大不公只能靠生產力革命才能徹底解決。



劉創楚 乘風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