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5日星期六

输出通胀

經過聯儲局 的兩次貨幣寬鬆政策之後,全球經濟大勢已明顯不過:發達地區的衰退勉強遏止了,但新興地區熱錢滾滾,物價飛漲。原因是前者維持零利率政策長達三年之久,加上美元 貶值,資金紛紛外闖。而商品大多以美元標價,弱美元自然逼使實物價格上升,單是二○一○年,《經濟學人》商品美元標價指標,就升三十三點五巴仙,同期間內工業物料漲價達三十七點四巴仙。是年年底,金磚四國的CPI全部升五巴仙以上。究竟此財經大趨勢將伊於何底?這必須看美國 早前採取同一經濟政策的歷史才見端倪。

  美國採取「零息、印鈔、弱美元」三招是為了救衰退,歷史上見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三年、二○○二年至二○○四年,加上今次一共三次。本來,美國用此策乃為自救,但二戰結束後世界已轉入美元本位經濟,上述政策變成輸出通脹,殃及池魚。但美國當政者素來不理他人死活,所以要待到輸出的通脹反過來累到自己,才肯易弦轉轍,這可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個案作出分析,以評估當今政策轉軚之可能性。

  戰後美國首次輸出通脹是一九七一年。此事肇因是尼克遜總統取消金本位(當時局勢是外國可用三十五美元向聯儲局換一盎司黃金,因貿赤日大,美國存金已降至危險水平,不得不棄信)。此舉的背景也是低通脹和低利率,金價大漲產生的弱美元令資金外逃,後果是和今日同的物價飆升、輸出通脹。當年後果是通脹同時全球經濟又衰退。此「滯脹病」(Stagflation)數年後傳染到美國,逼使聯儲局於一九八○年落猛藥加以治理,至一九八一年中把聯邦基金利率 抽升上歷史紀錄的二十二厘,一舉剷除通脹。結果是美元轉強,商品價格跌個四腳朝天。所以今次觀察中心是有無衰退,一旦美國不能於「滯脹」獨善其身,就非轉軚不可。

  (乘風遊 劉創楚)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