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7日星期四

財富效應


美國人買屋揹重債才引發房市泡沫爆破後患無窮,所以五年大衰退根本原因是厚債纏身。幾乎所有美國業主都厚債纏身則是制度使然,推行「居者有其屋」政策最力的是克林頓時代,政策惠及數以千萬計原先無能力置業的人(說是「惠及」因這些人置業後「供平過租」)。新政嚴禁銀行歧視低收入人士借貸,而令低首期甚至零首期大行其道。新政初期由於房地產需求大增而推高樓價,所以從新紀元至金融海嘯這八年,美國社會出現一種「財富效應」:業主都把間屋視為ATM,不斷把新增房屋市價提取消費。由於按揭利息可以扣稅的制度,美國幾乎不存在供滿的業主,因供滿多數再借。而期間利率下降做「再按」(Refinance)的業主多數「加按」,債愈借愈多。

沒有按揭利息扣稅制度的香港,金融海嘯之下沒有大量負資產原因有二:一是接近六成私樓業主已供滿;二是新紀元後上車的新業主受益於超低利息,供樓還本遠大於還息。兩者也推升樓價,而樓市好帶動經濟好,失業也維持在超低水平。

內地的樓市產生於一九九八年的房改。這場改革原意是取消運行接近五十年的廉租屋制度,即是把社會主義轉型至市場化。但房改十五年來配角卻變成主角:幾乎所有國有單位都大建福利房,以成本價賣給員工,而十五年來大城市房價上升超過十倍,當年十多萬人民幣買入者,今日市價都超百萬人民幣。剛過去一年京、滬樓價升兩成,造成另一種財富效應。



劉創楚 乘風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