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1日星期二

中式財政鎮壓

劉創楚 乘風遊


本港基金經理戚維義接受《巴隆氏周刊》(《Barron's》二月十三日,三十五頁)訪問,提出內地的「財政鎮壓」現象(Financial Repression),作為經濟不出現硬陸一個原因。這和本欄日前談的美國財政鎮壓,有異曲同工之妙:用政策把存款息率壓低至接近零的水平,由於通脹並未消失,結果是存戶津貼借款人。這在中國更顯得野蠻:外匯管制令人民存款只能存入內地銀行,銀行借錢出去則不是相近的低息,等於是存戶津貼大銀行。戚認為內地政府可以藉此高壓政策操控銀根,一見衰退可立即放水云。

中國是儲蓄率最高的經濟體,內地有最大的存戶群,他們都在存款利息低於通脹率之下苦無出路。戚指出在財政鎮壓之下,內地存戶命運比海外的更慘:「唯一的途徑只有買住房、炒金,以及把錢放在枕頭下!」內地存戶和美國存戶的唯一安慰是:央行行零息政策是為了救經濟,他們作為犧牲者,或者可視為對經濟復甦作出貢獻吧。

可惜的是,超低息政策最後能否救經濟在學界有爭議。持續多年的超低息刺激經濟的始作俑者是日本政府,日本長時間存款近零息,存戶給壓得透不過氣,於是民間出現一群「渡邊太太」,將日圓換成澳元等高息貨幣來適應財政鎮壓。可惜他們的多年犧牲,至今仍未換回日本經濟的起色。在戚維義的分析中,內地存戶比日美的「靠息維生」市民更苦,但換回經濟發展不滑坡的機會則較大,這是無可奈何的小小安慰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