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6日星期二

知識加上信仰


黃仁宇青年時參軍抗日,升遷至上校。中年才到美國讀歷史學博士,終因不認同洋八股而鬱鬱不得志,在一所小學院教書至退休。反而退休之後用中文寫了多本「大歷史」而暢銷兩岸三地,躋身史學大師。他的大歷史立論天馬行空,膽粗氣壯,能抓住中國發展的核心問題。他認為中國的現代化,實質上即是資本主義化,必須徹底解決三大問題:一是私人信用廣泛通行,令資金流通;二是經理人和產權分開,令企業組織擴大;三是服務技術如交通通訊之共同使用。此三大發展,必須達致整個國家能在數目字上管理,才算完成。他追溯這些條件在中國之發展,從明朝至民國,一路而來全是障礙。眼看中國成為現代世界會員絕望,誰知他筆鋒一轉,結論竟是:

「蔣介石和國民黨已替新中國創造了一個高層結構……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改革了中國的農村,創造出一個新的低層結構,使農業上的剩餘能轉用到工商業。」西方是在花上三百年完成此兩事才步入資本主義建設的,因此他認為中國走現代化道路已大有希望。黃承認他被批評「立論過於樂觀,可能將一己之希望當作必然之趨勢。」黃仁宇如何答覆呢?他答得有意思:他邀請讀者了解悲觀沒有出路。

對於思同時扮演社會科學家和愛國者兩角色的人,此語大可咀嚼。科學要人作出「冷血般的分析」。但人往往不止具備一個身分。分析完畢,進入另一角色,此時悲觀的確沒有出路,反映胸懷「成功的假定」。現代的世界,知識和信仰缺一不可。作為史家,他看到現代化是中國唯一出路;作為中國人,他只好作成功之假定。做人也如此,用知識認識出路,然後用信仰樂觀前進。



劉創楚 乘風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