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的經濟發展為甚麼迅速?這是實用的問題,它的答案對於未來幾十年甚至數世紀仍有指導意義。內地過去三十五年的發展是肉眼也看得到的,但「高速」加「持續」始終令人不敢置信。統計局公布的去年三萬八千元人民幣或六千美元人均應毋庸置疑,教我不肯定的是一九七八年之前一窮二白到甚麼程度。多方求證中自己相信的有二條:傅高義在《鄧小平傳》第一頁說鄧復出前農民年收入四十美元,而農民佔中國人口八成,《山楂樹之戀》女主角轉正當教師月薪十五元人民幣,改革前夕人均應在二者之間,其後二十五年高速發展也應是鐵的事實。如何解釋這個事實?昨文提到的吳仁寶領導的華西村提供一個「解剖麻雀」的方法。
從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可知,中國人於西漢已認識「以末致財,以本守之」的理財智慧,而兩千年來成功致富兼能保富的人也遵循此原則。它教人利用商業獲利速的特質快速發展,但要防其資金不安全而兼營農業。商業資本所以不安全,因在此二千年中朝廷常行歧視商人政策,甚至沒收商家財產也是常有的事。但吳仁寶在一九八○年代初已肯定鄧小平是真心走資,確認做生意沒有危險以後,他就將「以末致財」哲學發揚光大起來。
在《華爾街日報》三月二十日為吳仁寶所發悼文中,它引官方統計稱華西村去年全村GDP高達五百八十億元人民幣或九十六億美元。打造這個商業王國當然不能靠它一千六百名原居民,而要依仗旗下聘用的三萬五千名員工。而這正是「以末致財」的秘方所在:致財家不能以身發財而必須用人致財,而這是要完善法制才做得到的。
劉創楚 乘風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