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梅艷芳、黃家駒、陳百強、羅文、黃霑……眾一一逝去的名字。
香港人對他們特別有感情,同屬於戰後一代,當中國正進行政治運動,與外隔絕之時,這些有才華的年輕人,悄悄在海角天邊的一個小島成長。
現在回想起來,那真是一個天真的時代。
時間催促每一個人向前走,張國榮超越了陳百強,與譚詠麟平起平坐,另外在電影又闖出新天地,達「巨星」級別之時,偶然回頭望,竟然有更年輕、更俊美、更濃密頭髮的「四大天王」,從後一湧而上。這是每一個成功人士,面對中年危機的重要關口。
你可以怎樣做?沒有人可以制止新人上位,沒有人可以不參與競爭,沒有人可以擔保每次必勝。
同時,自己也感受到,體力逐漸消逝,容顏逐漸暗淡,肌膚逐漸鬆弛,還有頭髮竟逐漸稀薄。
正是「前無去路,後有追兵」,人到中年,試問應怎樣應變?
像黃家駒,都費事同你班友仔玩,乾脆飛去日本,以為會有更新、更遠大的發展。梅艷芳自恃身分、自傷自憐,後來選擇半放棄狀態。
陳百強借助藥物。霑叔大情大性,看不慣新人、新詞、新作風
。
張國榮很勇敢,他確認自己不能過平淡自由的移民生活,於是不斷創新、不斷變化。今日人人悼念哥哥,可是回望十年前,傳媒對他極其殘忍,評論尖酸刻毒。當年的風氣真是:資深有罪,成名藝人做任何事總是Out、總是錯。
直至他們接二連三離去,大家才如夢初醒,這十年潮流興「懷舊」、「敬老」、「本位」。要是張國榮沒尋死,捱過低潮,現在豈不是另一個神話?這是他逝世十周年的最重要教訓。
康子 靈氣逼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