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潘的新書《地圖與疆域》不及他剛退休時推出的自傳好看,但卻非常應時:第一個問題是二○○八年的股災為何帶來特大衰退,而一九八七年一天跌兩成股災卻對經濟無大影響?答案是今次揹重債,而一九八七年投資者並無做孖展。今天續談新書第七章第二個問題:何以金融海嘯後五年來的經濟復甦似有若無,是戰後多次復甦中最慢的?答案是:因為無信心。結果是市民不敢買樓,而企業家則不做長遠性質的投資。在本章,格老用來測量市場信心的是美國的樓市,並與之前數次復甦比較。結論是:樓市旺則復甦快,樓市遲遲不振則復甦慢。
在市場經濟中,景氣未有私人投資。不同種類的投資中,長壽資產的投資對經濟幫助最大。房地產最長壽,所以建屋活動代表業界有信心,新屋動工愈多,信心愈大,復甦便愈快。在不同樓宇中,住宅壽命最長,美國的住房平均壽命有七十五年,非住宅如廠房及商場平均有三十八年命,所以市民買樓的信心對復甦最有幫助。直至今年六月底,美國的新屋動工年率仍只為二○○七年的三分之一,這是復甦不快、失業率不降之首因。
援引格老這個邏輯,我們能夠解釋到兩岸三地在今次金融海嘯所以不出現經濟衰退。三地均有股災,但樓價不但不跌反而飆升,因此復甦的腳步比歐、美、日等發達國家都要快。歐、美、日等央行近年推量化寬鬆政策,目的是要救自己的經濟,但市場無信心作長期投資,結果央行「放水」誤中副市,帶旺了兩岸三地的樓市。
劉創楚 乘風遊
|
2013年11月9日星期六
樓市旺代表信心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