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以農立國的歷史,足足有七千年之久。從考古的證物看,我們祖先放棄逐水草而居的遊耕,改為固定地盤的農耕是在七千年前開始的,目前完整發掘出來的村落「仰韶文化」已完整呈現中國人「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的生活方式。但看中國思想史,我們的祖先覺悟到務農並不是最佳的搵食方式,至少是二千五百多年前便有此警覺。較早指出此現實的思想家如商鞅和桑弘羊,都明言農民「最苦而贏利少,不如商賈技巧之人」。到了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已有系統理論,總結出「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的道理。
奇就奇在過去二千年明知無前途卻「以農立國」如故。史學家傅筑夫提到一個原因,就是皇帝有私心,從東周開始,便採用「扶農抑商」政策,以後歷代王朝依循不變。限制人民經商與發展工業,最極端者可推明太祖朱元璋。史學家黃仁宇引用史料證明明初打擊縉紳情況,至如《明史.刑法志》所云:「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達到連中產階級也不能容忍的程度。其實中國統治者實施歧視富人政策的徹底,無人比得上毛澤東:不要說商賈,他的中國是連富農也不許容身的。
而這就解釋了從一九七八年至今三十五年之巨變:一個牽涉三億人的「離農運動」在此期間展開,全國超過一半農民在這短時間內完成遷居、轉業、改變生活方式的行動。其實剛過去三十五年內地給予農民的只是「半自由」,他們至今仍是無城市戶口的農民工。但至今能走的都走了,因為留在農村只是死路一條。令人慨歎的是,七千年的錯誤就在此灰色制度中結束了。
劉創楚 乘風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