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2日星期五

大國興亡經濟學


兩本新書,從經濟力量看歷史上霸權的消長。夏柏和凱因一書(Glenn Hubbard and Tim Kane《Balance》)吸引我的是裏面有明朝中國的個案,明朝是中國歷史最弱的朝代,怎會是強權?細看始知作者只用客觀比較,即明朝之前的中國較其他國家富有:根據他們的估計,中國從公元四百年至一千年(包括隋唐)有今日四百五十美元的人均,比當時的西歐高出三分之一。到十四世紀(明初),中國人均達六百美元,全球最高。這種有錢是強權的心態,正好是今天美國人對中共看法。我想知的是中國八百年前的優勢如何喪失?作者認為以內戰和閉關自守最為致命。內亂(包括外來侵略),不止令經濟停滯,十九世紀起更呈現倒退,更侵蝕中國社會活力的是明初開始的海禁。數百年的自我封閉,令中國人看不到海外的進步。

卡拉克(Peter Clarke)的《大英帝國的最後一千個日子》才是真正「從計數看霸權消亡」之書。二戰後大英帝國之亡,以及為美利堅新霸取代早於二戰期間及之前早種。作者計出,在二戰期間,英GDP減退二十五巴仙,美國則增五十巴仙。但英國為做霸主負擔沉重,其中以印度及中東花錢最多。二戰勝利後,英軍佔領德國西北大片國土,竟要負責養活大量戰敗國軍民,弄至英國本土反而不夠糧食。到一九四七年英國已山窮水盡,只好向美國借五十億美元應急。

在大英帝國的最後一千天中,作者筆中的奄奄一息強權,和所有破落戶一樣:這三年英國忙於放棄印度大陸、中東、非洲大陸殖民地,典當帝國兩百多年於全球搜括的資產家當,最後放棄大國地位。



劉創楚 乘風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