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2日星期二

鋤頭雖好不及時節


很喜歡孟子引用的一句齊諺:「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以前多次引入理財文字,覺得天衣無縫。當然孟子的志向遠大於個人財政的自由獨立,他要求一生的功業能高於管仲,可惜他始終遇不到齊桓公。儘管如此,此語的智慧是無限制的,可用於個人、公司、國家,都可作策略運用的指導原則。

從個人言,「勢」可視為令人的發展有事半功倍效應的環境。最近我查一查本港戰後的經濟發展,用人均國民所得為指標,一九五○年是一千二百港元,去年是二十八萬七千港元,六十二年增長兩百三十八倍。縱觀全世界,這是個人所能找到的最好的勢了。就算是「中人之姿」,水漲船高也應有很好的發展了。至於高於中人者,則成功應無難度了。

從國家的命運來說,時勢是機遇、是運氣。有時運氣來得很奇特,最近讀《鄧小平傳》,見他文革後給貶到江西勞動改造,是一生中遭遇到的最大挫折。但偏於此時期給他讀到四小龍崛興的故事,讓他有機會比較香港、新加坡和內地的發展,看到參與世界經濟分工可能帶來的奇迹。孟子引用的「時」字,古註訓為農時,譯成今天的話,就是「雖然有鋤頭,不如等季節」。鄧小平在江西已找到香港及新加坡模式的開放策略,但有了治國方略仍要耐心等待時機。等了八年,等到毛澤東逝世,再等兩年,等到復出,這才完成待時能夠乘勢。國家級的待時乘勢顯然較個人的難好多。


劉創楚 乘風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