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1日星期五

製衣經濟學




孟加拉製衣廠商哈克於五月十七日在《華爾街日報》發表一篇文章(Rubana Huq《The Economics of a $6.75 Shirt》),解釋孟國製衣業工作條件差劣的成因。從該文可知,亞洲的成衣加工出口業,由上世紀六十年代於香港初興,中間轉戰中國內地、越南和印尼,現在遷入孟加拉和高棉。五十年的變化竟是人工更低,利潤更薄,工作環境更加不安全。怪不得美國人一年用於買衣服鞋襪的花費佔總消費的比例,年比年低,由一九七○年佔七巴仙降至去年只有三巴仙,全靠成衣進口商能把工序「逐廉價水草而居」所致。

哈克說,孟加拉目前的四百萬製衣工人以每天加班兩小時計,平均月薪是七、八十元(美元,下同)。由於製衣女工(婦女佔員工八成以上)是孟加拉家庭的經濟支柱,這微薄薪資只能應付生活必需品消費:父、母、小童三口之家租一房間居住月租四十元,成人每人每月糧食十三元,蔬菜二十元,小孩奶錢五元,即是必要開支已超過一百元,單靠女工人工並不足以養家。

工資水平無法提升的根源是一件恤衫出口價只有六點七五元。條數是這樣計的:主要物料是一點九碼全棉、五十支紗布料一塊四點七五元;商標、鈕門及其他附料共一元。只剩一元作為人工、保險,以及廠商的利潤。這一元也是所謂附加值,怎樣分呢?哈克假設一張四十萬件恤衫的出口單,於萬六呎廠房請四百工人於四個半月內製成,製衣工人每件人工三十八仙,洗水每件十五仙,文職人員人工十一仙,廠租十一仙。剩下二十五仙,廠主還要還銀行貸款(開廠用)利息,最終每件恤衫能賺到的利潤只有幾個仙了。



劉創楚 乘風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