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密斯菲爾德面對的挑戰,和美國許多生產商相同,是供過於求的問題。二○○二年,美國人均豬肉消費量是六十六磅,去年降至五十八磅。市場年復一年都減少二億四千萬磅的需求,對單一產品生產商的打擊是夠大的。何況它是最大豬肉商,年年養豬一千五百萬隻,每年為二十名美國人宰一頭豬,需求減少將被逼減產。雙匯的併購剛好是救星:中國人均豬肉消費量由二○○二年七十磅增至去年八十六磅,每年多出二十億磅的需求,正好打救生產過剩的美國養豬商。雙匯需要的,並非豬肉,而是品牌。品牌是食品安全的保障,它令消費者放心及安心,遠勝於政府的監管。美國公司為了經營品牌,投入無窮的人力、物力和心機,因為它們明白品牌是公司最珍貴的資產。它們對公司產品的質量控制,要比政府監管嚴上千百倍,因管理層深知消費者一旦失去信任就無法挽救,而品牌一失,生意就做不下去了。
民信是難得而易失的商品。孔子論政時提出為政三要是「足食足兵民信之」。可以不足食,可以不足兵,不可喪失民信。經商亦然,而品牌代表消費者的信心,此信心需要極長時間經營,也需要極大學問去經營。中國的工業化,無論是香港、台灣或內地,至今大體上是迴避建立品牌的挑戰,到今日仍是走着代工生產的捷徑。聯想在八年前,雙匯在今天,走出買美國品牌這一步,可視為代工與自建品牌的過渡。但買回品牌也需經營,所以這也是學習品牌的途徑。
劉創楚 乘風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