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沙利曼(Martin Seligman)以發現動物的無助(Helplessness)成名。他於動物實驗中電擊狗隻,當狗發覺避無可避之後,就不再嘗試逃避。狗隻習慣了消極忍受痛苦之後,再受電震時,雖然很容易便可逃脫,牠們也默默承受,懶得逃走。牠們已學習了無助行為。
但在後來的研究中,沙利曼發現人和其他動物有一相異之處:部分人對無助呈免疫能力,無論受多少打擊及難題困擾,這些人並無形成「學到無助」的行為。相反,其他動物則毫無例外地發展出學習到無助的習慣。這發現令沙利曼相信,人類的文化中蘊藏着對抗無助感的元素。為了找出這些要素,他向其他領域專家請教,至今找到六種有助人類承受痛苦並與無助感絕緣的品質:智慧、勇敢、仁慈、公正、節制和寧靜。
很明顯,人遭逢絕境的挑戰時,面前立刻出現歧路——這是人類有文化所賜,其他動物並無此選擇——一是動用文化資源,拒絕為困境擊倒,一是回歸動物性,悲傷消極,滋生無助心理。中國文化中,令人堅毅的資源非常豐富,從《易經》開始,已假設生命憂患避無可避,人只有勇敢面對。我們愈早接受此生命教育,便愈有機會戰勝無助感。
劉創楚 乘風遊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