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創楚 乘風遊
讀到一份顧問公司關於珠三角台商轉型圖存的報告,從一個側面看到內地發展的步伐。目前台商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成本不斷提升,它引東莞喬鴻董事長郭正興的話,說一九九四年設廠時,工人每月成本是五百元(人民幣,下同),三年前漲到二千五百元,目前更達三千元。但這還留不住人,因今日的內地年輕人也與台灣一樣,喜歡進入服務業,不想留在工廠,導致普遍缺工。報告列舉廠商面臨其他壓力,包括人民幣已升值三分之一,以及台商上世紀九十年代到珠三角設廠的種種免稅優惠如今都時過境遷。據東莞家具廠商曾元生估計,二○○八年至今新稅費所增加成本高達百分之十五,成為人工和幣值外的第三大壓力。
但報告暗示的訊息更為重要:台商大多沒想走。首先是不易走,據台協會長張海亮透露,內陸省份及東南亞國家頻頻向台商招手,但初期設廠需要相當成本,他估計年營業額在二千萬元以上的企業才有內遷本錢。更重要是有轉型希望,確有在技術突破及自建品牌上成功事例,這從珠三角目前已有十四家企管顧問公司可見廠商升級求存的熱心。最根本原因還是壓力下仍能獲利:擔任「台商張老師」的華信總經理袁明仁指出,很多台商當年獲利豐厚,其實是因緣際會。現「天時」用盡,要在管理與技術上比併,才是見真章的時刻。
可見台商和工人都是有幸因緣際會,把握這十多年發展黃金階段的幸運兒:廠商已獲豐厚利潤,如轉型成功,尚能高階發展許多年,而中國工人則短短十八年間人工已增長五倍,今天的工資水平已到發展中國家的前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