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8日星期五

中產暴動的迷思



近排興中產暴動,繼土耳其之後,巴西又有十萬計市民上街。由於土、巴均屬民主政體,傳媒不能將之等同北非、中東的「茉莉花革命」。加上抗議運動始終限於大城市,故主流報刊稱其為「中產暴動」。為自圓其說,歐美大報對巴西作出如下階級分析:從二○○二年至去年此十年間,巴西社會迅速中產化,中產階級佔人口由三成半大增至五成半。此次暴動表面上是反對巴士加票價(平均每程加十美仙)而起,實質上是新興中產階級要對公共事務發聲。

說上述分析屬於自圓其說,須看兩個分界点:《華爾街日報》將巴西中產等界定為月入二百九十二里爾至一千零十九里爾,以當前匯價,即是用五百美元及百五美元月入為界线:高於五百美元是上層階級,目前佔人口三成;低於百五美元為下層,佔成半;中間是中產階級,月入介乎百五美元至五百美元之間,佔總人口五成半。這個中產階級的定義實在太寬鬆,用中港社會比較,內地珠三角月入五百美元(只三千元人民幣)比比皆是,而香港外傭就有此收入水平,何況巴西物價要比中港高得多。

如果把近日的抗議示威看成階級鬥爭太牽強,則市民的不滿何來?最佳的解釋是借用社會學的「法國大革命假設」:社會學家審視法國大革命爆發前夕,發現法國市民生活水平頗高,所以否定馬克思的絕對貧困導致革命理論。他們又發現法國人生活一路改善,但至革命前夕變差,於是假定不滿來自不斷上升的期望受挫折而暴動。巴西經濟近年正是如此:三年前經濟成長七點五巴仙,前年降至二點五,去年只一巴仙。任何經濟一路繁榮,一旦不景,就要小心人民不滿上街。



劉創楚 乘風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