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6日星期一

一代完成工業化


一個社會的工業化,由打工仔之職業結構來看最準確。一九七八年,內地總共有四億勞工,他們在三大產業中的分布比例是:農民兩億八千萬(即有七成一的打工仔從事農林漁牧的第一產業);藍領工人接近七千萬(約一成七是第二產業中的製造業工人);白領五千萬(一成二從事第三產業即服務業)。從大多數人工作看,這是個農業社會。

剛過去三十三年的工業化由職業結構可見。人社部公布的《二○一一年人力資源公報》指出:內地七億六千萬打工仔中,農民二億六千萬佔三成四,藍領二億三千萬佔三成,白領二億七千萬佔三成六。即是工人(包括藍白領)總共有五億,是勞動大軍的六成六,中國成為一個工業社會。由於耕田是在鄉下,做工人無論製造業還是服務業,都在城市進行,所以工業化牽涉城市化,即是過去三十三年有數億中國人由農村遷移到城市。同時這又帶來了人工的變化:目前在內地城市打工平均薪資是鄉下耕田的三、四倍,這等於剛過去一代有數億人收入水平有三、四倍的提升。

加人工是人之所欲,住城市是農民之所欲,但這並非十全十美之歷程。首先是地位歧視:(農)民工的名稱顯示到城市打工的農民仍持農村戶口,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福利。這要等未來的戶籍改革才使這數億新移民變成城裏人。其次是大多數民工沒有帶同小孩子入城,把一億多「留守兒童」丟在老家由公公、婆婆帶着。所以這一代中國人的工業化是由「妻離子散」等血淚來完成的。




劉創楚 乘風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