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7日星期三

中國動起來之後


對於中國農民,中共的統治有兩個年份至為關鍵:一九五八年實行戶籍制度,從此農民給釘在村子裏,失去了移動的自由。此後二十年農村人口愈來愈多,隱蔽性的失業愈來愈嚴重。到改革前夕,一個農民出一日工只賺到五角人民幣,只能買到一斤白米或一包廉價香煙。一九七八年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對農民最重要是恢復移動自由。從此數億農民兵分三路,展開壯闊的「離農運動」:第一批是農村中的貴族,即掌握到資本和營商知識者,其中不少是農村幹部,都相繼辦起鄉鎮企業。第二批是教育程度較高者,進入城市工廠打工,這一批人數眾多,三十多年來走了接近三億人。

最快改變命運的是第三批進城的農民,最終總數達到四千萬個的個體戶。按官方的定義,個體戶是僱工不超過七人的工商經營者。據說這定義是改革派一位智囊於馬克思《資本論》一條註腳中找到的,其中老馬稱員工不多於七人的僱主不是資本家,不涉及剝削。此時正在文革之後,內地物資短缺,個體戶無論賣甚麼都一本萬利。到一九九三年內地有了《公司法》,大規模的個體戶都註冊轉型為私營企業。目前內地數百萬民企,其中絕大部分前身就是個體戶。比較這三批因重獲移動自由而脫胎換骨的農民,以個體戶的社會地位改變最大,由農村最底層變身成企業家。

高斯在其新書中稱上述農民轉型工商的「離農運動」為「邊緣的革命」,指出改革並非根據一早設計的藍圖,而是放手讓人民去探索、去實驗,各自去尋找致富的道路。三十五年實驗結果顯示:重獲自由的人民創出巨大的奇迹。



劉創楚 乘風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