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問題往往和社會性質有關。社會的最大變化是職業結構的變化,認識這一變化要問:此社會的後工業時代幾時出現?一旦變成後工業社會,工作的性質改變了,人們如果不能適應,問題就要出現。這個分水嶺,美國是一九五五年,這一年美國打工仔受僱服務業最多,白領超過藍領。半世紀以來美國製造業工人迅速消失,至今不足一成。香港此一變化出現於一九八五年,而內地二○一一年是分水嶺。根據人社部《二○一一年度人力資源公報》,全國就業人口中,服務業僱員首次以三成六佔第一位。這一年,內地七億六千萬打工仔中,超過二億七千萬是白領,中國從此步入後工業社會。
藍領的工作,生產力來自「如何做?」,講究的是工作方法。白領工作的生產力則由「做甚麼?」和「為甚麼要做?」找起,重要的是界定工作目標、意義和成效。白領工作種類繁多,但大體可分知識型和服務型。如果任何工作的生產力來自「做得醒目」(Work Smart)的話,則白領工作醒目法有三:一是專攻質素,例如藥廠實驗室中的科學家,找到一隻大銷量靚藥勝百隻次靚。二是兼攻質量,例如百貨店銷售,既要令顧客滿意,也要講究生意額。三是專攻數量,許多服務工作,如麥當勞煎漢堡包,質素已經機械化,煎得多便增生產力。但無論是做哪一類的白領工作,生產力最大來源是「刪減工作」:找出和目標效果無關的事情,不做!
打工仔要加人工,社會要富裕,長期而言只有一法,就是提高生產力。靠政府法令加薪,只短期有效,長期則經濟停滯,社會及市民都受害。
劉創楚 乘風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