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處的《香港的女性及男性-主要統計數字(二○一三年版)》顯示,去年本港的剩男剩女人數全面上升:由三十歲至五十四歲「從未婚姻」(剩男、剩女的定義)達到六十二萬多人,約佔該年齡群人口(一百九十一萬餘)三分之一,創出歷史新高。其次,細分五歲年齡群,三十至三十四有二十二萬五千剩男女,三十五至三十九有十三萬五千,以下三個五歲群都增剩男女人數,也即是不成婚是跨年齡現象,不能以「後生唔急」解釋。最後也是最詭異現象:去年愈老年齡群不婚人數增幅愈多,似乎年齡愈來愈不是香港人結婚的壓力。
去年當婚港人中,每三個人有一個選擇不結婚,如何解釋呢?結合香港人唔多生育(香港女性平均一生只生一個,和台北、上海同屬全球最低總和生育率的城市)來看,不婚現象可視為中國傳統社會控制全盤消退的指標。傳統核心價值的婚姻和生育已對香港人的行為不發生力量。
但上述港人與傳統漸行漸遠的解釋仍未與世界接軌:香港社會似乎和兩岸三地社會一樣,孤立於西方之巨變之外,就連統計處的數據仍只分「結婚」和「從未結婚」,沒有「同居」。六十二萬剩男剩女中,有多少是「尚未作婚姻登記者呢?至於西方社會近日的同性婚姻新聞更未進入國人的意識之中。由於沒有新觀念引發的新數據,港人的婚姻與家庭的價值只能是猜想。剩男剩女的思路是成不了婚的無奈,同居的觀念是超越婚姻制度的選擇。
劉創楚 乘風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