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印度貨幣盧比貶值兩成以上,最新一季經濟成長也放緩至四巴仙,幾乎減半。專家尋找根由,發現是印度工業化不足所致。它二十年的經濟成長重用高級技工,借助大學生懂英語的優勢,專做西方工業國家的外判工作,而沒有把農民轉變為廉價製造業勞工。相反,中國三十年的經濟成長則先由起用(農)民工入手,到近年民工工源短缺才嘗試工業升級。結果是中國經濟起飛三十年(一九七八年至二○一○年),製造業對整體經濟貢獻三成四,印度只有一成七。中國農民入城打工脫貧,印度農民則株守鄉村,靠政府濟貧。印度經濟近年增長放緩根本原因是高級技術工人短缺,大學生已供不應求,以至工資急漲,外判工作逐漸為菲律賓搶走。全面工業化的發展模式是半世紀前哈佛人類學家紀雅思(Clifford Geertz)所發現。他通過對日本和印尼的比較研究獲得結論,經濟發展的成敗決定於「人口利用」(Population Utilization):日本因有長子繼承制,長子以外的農民因無地可耕,只好入城市謀生,故從十九世紀下半至二十世紀中完成全國城市化及工業化歷程,印尼則礙於荷蘭殖民政策禁止農民離鄉,遲遲未開始工業化。人口的不同利用令日本發展,印尼不發展。戰後台灣和南韓都是學日本而成功的亞洲國家。中國在這方面只屬於後學,幸而它能把此發展王道學足,於剛過去三分之一世紀內,令三分之二的勞動人口轉型為工人(計二億七千萬白領及二億三千萬藍領合共五億人)。通過人口之不同利用,令其生產力和加工值多倍增加,終於使多數人脫貧、少數人致富,經濟也發展起來。
劉創楚 乘風遊
|
2013年9月9日星期一
發展王道工業化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