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6日星期一

面对无意义的人生,我们该如何度过? (评论: 叔本华的治疗)

《叔本华的治疗》延续了欧文•亚龙心理治疗小说的高水准,情节引人入胜,其中穿插着他对哲学、心理学的理解,还有团体治疗一些实用性介绍。本书的焦点集中于,面对无意义的人生,我们该选择怎样的态度去度过。
文中的朱利斯医生某一程度上代表了欧文•亚龙,菲利普则成为叔本华的化身。朱利斯曾是菲利普的心理咨询医生,后者备受性欲的困扰,但三年的治疗没有任何效果。多年后,身患癌症只剩下一年生命的朱利斯,再次找到菲利普。发现籍由叔本华的哲学,菲利普已经完全治愈了当年的性欲强迫症。由于打算从事哲学咨询行业,菲利普请求朱利斯对其予以专业督导以取得从业资格。朱利斯的交换条件是,让完全不懂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的菲利普进入他的团体治疗小组。
全书围绕着“在知道人生充满痛苦且无意义的情况下,如何去面对它”这个主题展开。对此朱利斯一再引用尼采的话“度过人生的方式必须是在有机会一再以相同的方式度过人生时,能够抱持肯定的态度”。简单理解,就是愿意把当下生活过上一遍又一遍,百遍千遍也不厌倦。要达到这种状态,就必须冒着痛苦的风险投入到生活当中,与他人建立联系,接受随之而来的快乐和悲伤。
叔本华代言人菲利普则认为,人类因为精神空虚单调而需要社会,需要他人,但在一起时又因为令彼此讨厌、排斥的特质而一再分开。所以他解决人生痛苦的办法就是,通过哲学丰富自己的内心,使之能适应并喜爱独处的孤寂,避开人际交往带来的额外困扰。同时,放弃对外在事物的执着,包括金钱、权利、容貌等,因为“你所拥有的东西会反过来拥有你”,向内寻求价值和目标才是正道。(对此欧文•亚龙反驳称“执着的对象是完满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因为预期中的痛苦而避免执着,显然只是令人半死不活的对策。相当于从望远镜的另一端来面对人生。”)
简单来说,欧文•亚龙认为通过与他人连接,建立真诚的社会关系,可以帮助人抵抗这种“生活痛苦且无意义”的现实,并且沉浸在这种不完美的生活之中;而叔本华认为只要认清生活的苦难是必然发生且无法避免的,而外在的依恃容易改变,不如建立自给自足的内心秩序,这样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外界的烦恼。
听起来,欧文•亚龙的价值观更接近时下流行的“正能量”之说,而叔本华有“生活逃兵”之嫌。书中他也通过描述叔本华对名望的潜在热望、菲利浦对爱的需求,表示断绝自己的欲望,避开外界事物是不可行的。但投入生活的朱利斯医生,也需要面对曾经的丧妻之痛、癌症末期的恐惧与不适,他也曾忽视当下的生活,并后悔地说“当你拥有某样东西的时候,只看到它的缺点;而你失去它时,却只记得起它的优点。”
我认为,对生活采用哪种态度实际上取决于个人的气质。对有些人来说,与他人亲近并建立关系带来的烦恼没有独处的恐惧那么大;对另一些人来说,独处、内省比与他人交往容易得多。每个人依照着自己的性情,去选择合适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好的答案。
P.S:实在大爱叔本华,再附一些本书内叔本华的语录。
*智者不会把生命耗费在追求别人的欢迎,这是虚幻的目标,受人欢迎不代表真或善,那是哗众取宠的堕落,向内寻求自我价值和目标者是更好的方法。
*一个人执着于越多事,生活就会越沉重,与这些执着的对象分开时,也会越痛苦,解脱的道路便是放下执着;
*斯宾诺莎:从永恒的观点来看,原本令人困扰的日常事件就不那么重要了。
*当人越认识自己,就越不需要别人,不需要为别人的想法而苦恼。
*我们由埋藏深处的生物力量所支配,却误以为自己有意识地选择自身的行动。
*无聊为什么这么可怕?为什么会急着排遣无聊?因为这是一种没有琐事可以分心的状态,很快就会显露潜在而令人讨厌的存在真相:我们的渺小、无意义的存在、注定渐渐走向衰弱和死亡。
*人根本不曾快乐,只是把一生耗费在追逐某种他以为可以使他快乐的东西上;他很少达到目标,当达到目标时,也只会失望。
*一个人必须小心,不要在生活琐事中失去自我。陷入日常生活会导致人的不自由,不要让琐碎的事、无意义的成败、财富名声吞噬生命核心。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常常反过来拥有我们。
*许多痛苦来自地假定人生的危急关头是出于偶然、可以避免的错误观念。真相是:痛苦和磨难是必然发生、无法避免的,这是人生的本质。没有一件事是出于偶然,只是外表像偶然罢了。即使没有现在的痛苦,也会被其它痛苦占据。如果这种省思成为活生生的信念,就可以产生相当程度清心寡欲的平静。
*普世共通的人类处境:想要某种东西,暂时的满足,厌烦,想要新的东西。某些人会陷入“双重绝望”,即虽然已身陷绝望,却又欺骗自己,不愿意知道自己已身陷绝望。有时候我们过于专注于别人的愿望而拖延或扭曲自己的探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