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6日星期一

建造業死結


目前建造業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工人不足,譬如釘板工人便非常吃香,基建工程承建商無法找到足夠人手,而現時活躍的釘板工人,平均年齡在五十歲以上。

一位在工程界擔任前任工程師的人士說:「一切要歸咎董建華時期,當初他推出八萬五,為了加緊興建公屋,克服人手釘板速度不夠快的問題,房屋署改了建造設計,大量使用Pre-cut石屎板塊,一塊塊在珠三角工廠製造好,運回香港便馬上應用,省去在地盤釘板的工序,如此一來,釘板工人出現過剩現象,然後來一場經濟大衰退,八萬五叫停,地產市道急轉直下,再碰上『孫九招』,喝停賣地和房屋興建,於是在二○○三年,大量建造工人失業,紛紛轉行,無新人入行,工人基本上已呈青黃不接。到了曾蔭權主政最後兩年,十大基建一同上馬,去年梁振英上台,一切工程盡快推出,建造業哪裏有能力完全承接?十年前大家餓死,現在是大家飽死,已轉行的工人不會再回來,年輕人情願坐在先達廣場內修理智能電話,哪願在地盤忍受日曬雨淋?在此情況下,建造價不能不上升,特區政府縱使萬般不願,西九、高鐵、港珠澳大橋、填海、人工島等大型工程,政府的估計成本一定追不上實際數子,勢將形成另一個很大的政治問題。」

那麼輸入工人可否紓緩這種情況?

這位人士說:「即使梁振英膽敢否決陳婉嫻、李卓人的反對,容許我們輸入外勞,也是知易行難。一九九七年時我們曾欲輸入地盤工人,但為工人提供宿舍,是很昂貴的,在地盤範圍內興建臨時宿舍的話,須屋宇署批准,由策劃到取得入伙紙,需時一年半,真正入伙時,工程已完成了一半,要來作甚?沒有住的地方,外勞根本難以來港!」



辛翠時 細說新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