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1日星期三

從教育看出口演變


 二○○一年中國入世,出口總額是二千六百多億元(美元,下同)。是年出口份額前二十位商品中,紡織、服裝、鞋類、塑膠、玩具、家具、電器等傳統產品佔一半(金額)。到二○一○年,出口增至一萬五千七百餘億元,上述傳統產品在前二十位商品中只佔三分之一(金額),而電子、電訊、自動數據處理機、光學儀器、電力機械、船舶等則佔三分之二。原來出口結構的演進和內地勞動力教育水平的發展息息相關。

中國於一九○三年頒《壬寅學制》,開始教育改革。到一九四九年中共上台執政,全國在校人口超過二千萬人。中共執政後加速教育的普及,到一九七五年全國在校學生接近二億人,每五個中國人便有一個在學校讀書。至此,小學全面普及,初中畢業也超過八成。在當時,教育就是目的,意想不到的是十年後內地開放外資湧入中國,這數億初中畢業生變成製造業的生力軍,把內地打造成「世界工廠」。

但初中教育程度的藍領只適合生產傳統工業品。二十一世紀起內地工業能向電子、電訊及自動機等現代製造轉型,全靠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的「高教大躍進」,原因是現代製造需要大量工資不太昂貴的高技術工人。內地在校大學學生人口每四、五年便翻一番:一九九三年只二百五十萬,五年後已六百六十萬,二○○二年達一千二百萬,今年估計突破三千萬。根據二○○八年經合組織(OECD)的統計,是年內地大學生主修工科比例高達三成四,為全球最高(為同年歐亞諸國平均一成七之一倍)。怪不得大型電訊商華為及電動車生產商比亞迪等都聘請逾萬的工程師,帶領出口工業轉型。



劉創楚 乘風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